找回密码
 点击注册
搜索
查看: 32936|回复: 0

50个门诊患者一半是高血压老年朋友如何防治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2-11-22 08:54:4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50个门诊患者一半是高血压,老年朋友如何防治?

高血压诊断标准变了?最近,高血压话题引发关注。进入冬季后,高血压较为多发,老年朋友们要怎么对待高血压,如何防治?今天,我们跟随一名基层医生的目光,看看家门口瞧病那些事儿。

50个门诊患者一半是高血压,老年朋友如何防治

50个门诊患者一半是高血压,老年朋友如何防治


门诊

50个患者高血压占一半

吃过早饭,73岁的杨秀莉走到桌前,从小瓶中抖出药片,伴着温水,一片降压药就吞了下去。一切收拾妥当,她缓缓下楼,走出小区大门,目的地是体育馆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。在那里,“闫主任”正在等着她。

闫医生正在查资料

闫医生正在查资料


闫医生查看患者的资料

这段约600米的路程,杨秀莉已来来回回走了十几年。最近6年,她来往得更是频繁。“6年前,我因为长年焦虑紧张,开始出现头晕,老难受。后来去社区瞧病,结果发现有高血压了。”从那以后,杨阿姨就没有离过降压药。

杨阿姨口中的“闫主任”,是体育馆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疗科主任闫桂霞。体育馆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是体育馆路医院,2007年7月1日整体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承担着辖区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工作。闫桂霞在这里先后从事妇科、精神科工作,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改革转型,考取了全科医师证,目前是全科主任医师。

高血压,对于基层医生来说,是经常“周旋”的一个对象。“这些年,高血压发病率是逐渐上升的,发病因素有很多种,比如遗传、超重、不良生活方式等,但人的老龄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”闫医生介绍,她所管理的人群中,就有约900人是高血压患者。人岁数大了难免会出现一些疾病,“年纪大了以后一定会多数伴有动脉硬化,动脉硬化后就会出现血压问题,发病机制实际上是与这些密切相关的。”

叫到号后,杨阿姨推开了那扇熟悉的门。打招呼坐下,医生关心地问起杨阿姨近期的血压情况,以及用药感受等。“血压稳定就好,最近天气变冷,一定按时吃药,放松心态,不要焦虑。血压本来也有季节性的一些变化,冬天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。”医生一边在电脑屏幕记录信息,一边叮嘱着她。

坐诊的当天上午,闫医生一共看了50个门诊,其中高血压患者占了约一半。“复诊的患者比较多,大多数患者都是血压正常,过来取药的。”而近期向医生咨询高血压问题的患者也不少。“看到新闻说今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可能会变了?”“冬天到了,我这血压高要注意点什么?”……患者提出各种问题,闫医生没有当作负担,反而认为是居民自我健康意识的提高。

治疗

调了四五遍终觅到良药

听到“高血压”三个字,大多数人认为,吃降压药治疗就可以了。然而,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。医疗实践中,不同患者存在个体差异,要给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。

闫医生正在与杨阿姨交流

闫医生正在与杨阿姨交流


闫医生正在与杨阿姨交流

面对每一位患者,基层医生一般都要按照《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》《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》的标准,结合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,首先给患者的高血压分级分层,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、专业又严谨的过程。对于初诊患者,医生往往最多给先开半个月药物,一是观察用药的疗效,二是衡量患者是否耐受,有没有不良反应等;如果是复诊患者,病情趋于稳定,闫医生才会将药物开得多一些。“北京市医保有一个长处方的用药协议,医患双方签订协议后,慢性病用药一次可以开到两个月,遇到疫情严重时,为了方便患者也可以开到三个月。”

杨阿姨之所以信任闫医生,也是因为在一次次的耐心磨合中,才终于找到了合适自身病情的药物。最初,杨阿姨和很多人一样,担心病情被耽误,老去大医院,但是也面临就诊过程繁琐等问题。后来,她尝试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药。

“我本来常年血压都低。结果那段时间血压高时,高压(收缩压)一度达到150、160左右,低压(舒张压)则是90左右。”考虑到年纪因素,医生第一次给她开药不敢开太重。吃了一段后,高压最多降到了140,但还是头疼头晕;后来,又换了一种药,结果低压好点了,但高压又上去了。在数个月时间内,医生帮助杨阿姨前后调整尝试了四五次药物,“现在是低压60多不到70,高压120多、也有100左右。挺稳定的,我很开心!”

多次调药经历,令人印象深刻。与大医院不同,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过程中,很重要的一点是“患者参与治疗方案制定,从而有效提升治疗依从性。”杨阿姨的体会是,去资源紧张的大医院瞧病,分科很细,挂号繁杂不说,医生也往往瞧不过来,“抓什么药吃什么药”。但在基层医疗机构瞧病,离家近、病人相对少、挂一个号“全解决”都是优势,自己与医生尤其是签约家庭医生熟悉后,也拥有更多的协商治疗空间。

医患协商,对于类似高血压的疾病,特别是老年人,十分重要。因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还合并有其他基础性伴发疾病,用药取药就更需要协商谨慎决策。“比如说,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心脏病,或者合并糖尿病、高尿酸血症等等,都分别有不同的治疗手段和策略……”

预防

家医群里揪出“隐形杀手”

如今,不少基层社区医生,也是多面手。在线下,人们把坐诊看病的闫桂霞唤作“闫主任”;在线上,她是一个有160名成员的家庭医生签约群的“群主”。

“闫主任,您周几坐诊?”“您好,有这个药吗?”“老年体检开始了吗?”类似的提问,几乎每天都会在群里出现。在家庭医生签约群中,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脑血管病、骨关节病、肿瘤、失眠、焦虑等各类疾病患者,还有患者家属和健康居民。这个群里,平时分享着答疑解惑、健康宣教、科普教育、体检预约、疫苗接种等各类信息。

微信群,对于基层社区医生来说,是与居民沟通交流的一个宝贵渠道,也是普及预防、保健、健康教育知识等的宝贵平台。就是在微信群的沟通交流中,闫医生也揪出了“隐形杀手”:无症状高血压。

前几年,有一名约50岁的男子在群中询问坐诊时间后,来到门诊给亲属抓药。由于那天病人不太多,闫医生主动对男子说可以给他测量一下血压。“嗨,我肯定没事,我也不晕也不头疼的,就老爷子血压高。”一番劝说下,男子现场测量了血压,结果吓了一跳——高压(收缩压)180,低压(舒张压)120。“你得赶紧吃药看病,老这么高血压,很容易引起脑出血、脑血管等问题。”男子后来去治疗吃药后,还专门在手机上向她表示感谢。

类似潜伏的隐匿性高血压,并不稀奇。51岁的居民姜蕊,在6年前也被查出高血压。“父母一直有心脑血管疾病,但是我之前没有任何异样,属于无症状。后来,我在社区体检中测出高血压。最高时,高压(收缩压)160、170,低压(舒张压)110、120。”姜蕊说,她很快与医生沟通咨询,在医生的耐心讲解和帮助下,最终检查出自己是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高血压。“因为这里拿药,一直比较稳定。我就定期吃甲减药,降压药,每天一种药一片。”

“很多人觉得没有症状就不管,这是一个误区。其实隐匿性高血压更危险。”此前,一些报道提及年轻人发生猝死或者脑梗,背后也不能完全排除有无症状高血压的因素。医生建议,35岁以上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人群,要定期测量血压,“一年至少要测一次。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”每个人关注自己的血压,控制好血压,就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。
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李松林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点击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SiXiang.com 思乡思想

GMT+8, 2024-3-28 18:02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